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115(2 / 2)


通过这几部剧,公司不但了解到咚丽亚适合什么妆容,还找准了她的定位,所以他生怕于浩误会自己不顾丫丫身体,胡乱安排行程。

于浩翻了个白眼,我嘞个XXX,你谢的真特么是时候!再说用得着你谢么!无奈之下,只能再次忍受酸爽袭来。

“噗嗤!”

两声轻笑,杨蜜和咚丽亚见于浩那糗样,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杨蜜走上前拉过咚丽亚的手,“走吧,丫丫咱们去上妆,不理他。”

“嗯~”咚丽亚歉意的望了望于浩,随杨蜜离去。

“吁....”

望着两女有说有笑渐渐远去的背影,于浩也是如释重负。

这时才转身,望了望眼前的大姐,前世就听说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净给咚丽亚扯后腿,今儿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没事儿,王姐,还得麻烦您照顾好丫丫。我那边儿还有点事,先告辞了。”

王莉望着于浩离去的背影,刚才的事让她有点莫名其妙,她不明白笑点在哪?

“神经病!”说完一扭一扭的往化妆室走去。

一上午的时间,于浩就没闲着,不是和金晨聊两句,就是逗逗刚赶来的王晓辰。

金辰在剧中饰演金枝,四嫡福晋、孝敬宪皇后,而王晓晨客串的是晴川穿越前遇到的片场演员吕四娘。

看于浩那没正形的样子,恨的杨蜜牙根痒痒,为此没少收拾他,可于浩依然乐此不倦,逮着谁空闲就上去聊几句,不论男女老幼。一圈下来,杨蜜也看出点门道,就没再搭理他。

时间转瞬即逝...

于浩客串的戏份早就拍摄完毕,他饰演的林非凡,是洛晴川现实中的丈夫,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

这几天除了在剧组晃荡,就是陪陪杨蜜,偶尔偷摸的跟咚丽亚牵牵小手,亲亲小嘴,小日子过的到是悠哉。

当然,他这也不算沉溺温柔乡,大事没有,小事不断,只不过没见啥成果。

徐争打来电话,说《人在囧途》的剧本基本完事了,他计划年末趁寒冬开机,有过年回家那种氛围,投资不大,还是小成本。

小欧则通知于浩《听说》的剧本也攒好了,具体何时开拍,让他拿主意。

《听说》是一部纯爱片,没有多少台词的纯爱片。

主角叫黄天阔,家里做快餐店生意,每天他需要到游泳馆给残疾人奥运会的预备队员送快餐,在此期间与女主角秧秧相识,互相以为对方是听障人,发生的一段奇妙美好的爱情故事。

影片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两个正常人,因为一开始误会,整部电影前面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里都没有过一句交谈,全靠手语沟通。

这部小成本纯爱小清新电影,于浩打算由他和杨蜜主演,算是继《夜店》后的试水之作,于浩都做好赔钱的准备了。

毕竟电影和电视剧不是一回事,即使演电视剧再火,收视率再高,那也只是电视咖,这并不代表你就成巨星了,它和电影咖还是有区别的。

因为电视剧是不用花钱看的,电影是要花钱看的,一个有成本,一个没有成本。

于浩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别看那些个粉丝不停叫好,小迷妹们哭啊喊啊的在贴吧,微博不停刷着什么老公是我的,艹我之类的....

这都是嘴炮!!

真让她们真金白银的掏钱去买电影票,有没有?当然有,但那是少数,大部分都是嘴巴上喜欢而已,无条件支持的铁粉也有,但就更不多了。

这不是胡说八道,这是市场千锤百炼出来的教训!

人啊,其实都是很现实的。

在没有成本的时候,看了也就看了,当有成本的时候,还愿意付费去看,那才能证明一个演员的真正商业价值!

比如道明和国立,这两位绝对是让人敬仰的艺术家吧,而两位老师都是典型的“电视咖”。电视剧红透半边天,但票房号召力,真的都……

一般般吧。

翻看俩人的电影作品,没有一部是票房爆款,两位老师虽然德艺双馨,但真的不是什么电影咖。

作为一个演员在电影上的商业价值是什么?

就是在一部电影的演员表里有他的名字,你就肯愿意花钱买票去看这部片子。这个才是真金白银的实力,货真价实的票房号召力。

像后世的黄博就是明晃晃的例子,制作领域有句戏言“黄博出场自带两亿票房”。

牛不牛叉?

这岂止是牛叉那么简单!

于浩之前的《夜店》虽然是票房黑马,妥妥的爆款,但与其说他和杨蜜是主演,不如说是徐争和张嘉艺,黄博才是主角,是扛起票房的主要因素。他和杨蜜换了谁都一样能成功,可是你换掉他们三人就不一定了。

于浩现在的状态算是火爆荧屏了吧,即使再来一部爆款电视剧让他火上加火,攀上一线。可要是等《疯狂的赛车》年末上映后,屏弃其它场外因素影响,你把他和黄博摆在一起,让投资人选,肯定是选黄博当主角,于浩只能给他配戏。

因为于浩不是电影咖,而只是电视咖。

投资人没有一个是傻瓜,在没有证明自身票房号召力的前提下,谁会去承担这种风险,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电影这玩意儿可是个瓷器,一不小心就是鸡飞蛋打,毛都不剩,真亏到姥姥家找谁去哭?

这就是在电影上证明自己和没证明自己的区别。

这也是于浩一直迟迟没有向电影圈发展的主要因素,沉淀不够,自身根基不牢靠,电影圈水又深,冒冒失失的闯进去,他怕没证明自己,反而一不小心被淹死。

再就是很多剧本题材和角色不合适,像《人在囧途》《疯狂的赛车》这种,把徐争或者黄博换成于浩,那不就太违和了?

而适合于浩的,票房高的好剧本,现在拿出来也不一定火,毕竟你得看和不合时宜,眼下的电影市场又极其有限,纯粹是浪费。

即使好东西再多,也禁不住随意糟蹋啊。

《听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于浩搜肠刮肚,费劲巴力的才抄出这么部适合他和杨蜜的作品,一个是可以用来试探市场,其次可以蹭奥运会热度,毕竟这部作品也算是跟奥运会挂边,残奥也奥麽!

老实说,这两部电影都不错,于浩既然做了,就尽力做到最好。

首先钱这方面,不用担心,都是小成本,随意加码也高不到哪里去。

其次是人员,于浩在制作领域现在不大不小也是个人物了,宁号,徐争等人手里又都有一帮小兄弟,功力扎实,价格实惠,来之便战,战之...胜不胜就要看结果了......

至于最重要的发行渠道,有大光线在,这都不是事儿。

当然这些不用于浩操心,否则他还不心塞致死。他需要做的就是演好角色,拉拉关系,剩下的交给别人来搞就好。

他已经安排小欧找专门教授手语的老师,等他和杨蜜忙完手头的两部电视剧,就开始正式培训。

。。。。。。

PS:【首页强推】了,请平时懒得动手的老铁们,这段时间,高抬贵手,帮忙投下推荐票,点下收藏。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