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十二间 恶讯频传(1 / 2)

第三十二间 恶讯频传

其实早在惠帝现身之时,一众朝臣就都知道,今日之事可能要糟了!就是因为,在他们大部分人心中,都以为陛下早已被太子软禁,太子遮掩都来不及,又哪里能让陛下出来!

可是现在的情况却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陛下不仅出来了,丝毫没有被胁迫的意思,甚至就连圣旨里的内容也是让他们目瞪口呆!

图谋不轨,颠覆朝纲?

谁信?

大臣们心中腹诽不已,鬼才信了!

颠覆太子倒是真的!

因为在昨夜引起兵马调动的这些人中除了一个左卫将军赵浚掌握了一点兵权,算是个小螃蟹之外,其他人都是小角色,不足为虑;而且在太子前些日子的连番动作之下,现在的赵浚恐怕除了自己的亲卫之外,连一兵一卒也难以调动吧!

那他们是哪里来的胆子居然敢反对太子,这其中是否还有一些隐情?

而且,太子的手段也太过激烈了一些吧,一旦事有不对,他都不曾与朝臣们商议一下,就直接发兵攻打,他的眼里还有我们这些朝臣吗?

不要怪这些朝臣们自大,而是当时的政治格局就是如此,每遇大事,当朝皇帝都要与朝臣们共议之后,方才下最后决断,尽管皇帝可以乾纲独断,但这是一个面子与形式的问题.

就像当年,武帝想要驱逐齐王攸,也要拭探一下朝臣们的反应,尽管最后武帝没有理会大臣们的反对意见,还是一意孤行,可是面子上的功夫武帝却从不落后.

相比之下,太子还过于年轻,这手段就过于激烈,过于自主,过于独断了一些,引起了很多大臣们的不满!

众臣之中,有些心思鬼蜮之人跪在地上,原本就感觉浑身酸软,现在诏旨一下,甚至连心都凉了,陛下这真是铁了心地支持太子吗?难道他被太子逼宫,真的就一点也不在乎?

说不在乎,那自然是假的,只是现今事实已经如此,惠帝又一向没有争权的心思,太子把所有的琐事都笼过去,不让他烦心,对他以及公主们也还算礼遇有加,他难道要与太子反目成仇吗?

惠帝站在大司马门城头,与以往相比略显清瘦的脸上很是平静,看不出丝毫情绪的波动,待圣旨念完,大袖一挥,”众卿当以国事为重,戮力辅助太子,安社稷,平民心方为正道;不要动不动就一股脑儿跑到大司马门跪请,这样既耽误了国事,也有伤众卿贵体!”

“臣有罪!”听到惠帝口中的讥讽之语,众臣大惊,赶紧跪下磕头如到捣葱,不断请罪!

“若无事,就回去理政吧!下个月朝会与阅兵,朕会到场!”惠帝很不给面子的拂袖而去,只留下跪在地上,尴尬得大眼瞪小眼的众臣们.

“走吧!”一个年纪略显苍老的朝臣面色凄然,站起来身来摇摇晃晃地朝外走去,他与赵家还有着亲戚关系,朝廷没有追究他的罪过,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有了一个带头的,其他大臣也不敢再耍什么”法不责众”的把戏,只是怏怏地各自回府或是回衙理事.

这一场滔天的风波,表面上就这样消散于无形之中,可是实际上在事情传到各大世家之后,还是引起了许多人的震动.

京陵公府.

听了管家的禀报,王浑越显苍老之态的脸上皱纹颤动,挥了挥手,斥退管家,然后又走到书房之内,盯着北面正中墙上挂着的一幅水墨画像,默默无语.

画像中人须发浓长,相貌很是英武,正是王浑早已过世的父亲,曹魏司空王昶.

王昶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乃是真正的文武双全,文事上著有<<治论>>,<<兵书>>等数十篇论著,武事上曾击败孙吴大将施绩,连战连胜,一战晋封京陵候,后来司马家的老祖宗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毌丘俭、文钦与诸葛涎三人造反,这三战中他都拒敌有功,所以后来做到了司空的高位.

王昶起家于曹丕的世子文学侍从,其子明帝继位之后,又封其为亭候,曹家对其可谓恩重如山,他也本应是曹家的嫡系,可是司马懿当政之后他并没有与司马家过不去,可见其为人之圆滑方智.

王昶曾给自家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取名为”沉”,一个取名为”默”,还有儿子王浑的字取为”玄冲”,由此可见其为人处世之态度,另外听说他还专门写了一封家训,告诫子侄们要内敏外恕,推逊恭让.

看着早已逝去三十多年的老父画像,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王浑心里默默叹息一声,太子的爪牙已经逐渐显露出来,也不知您的教诲到现在还适用否?

画像上的王昶自然不能回答儿子的提问,只是他眼中饱满的睿智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他的选择依然不会改变!

“来人,把诗儿从城外庄园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