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7节(1 / 2)





  结果等苏二叔刚调转牛头准备离开,里头却出来两个人,一个就是当初去过苏家的丁管家,另一个苏凤章也有印象,是丁典吏的长随。

  “二公子,且慢走。”丁管家喊了一声。

  苏凤章回头一看,跳下牛车拱手:“丁管家,陆大哥。”

  “来都来了,怎么不进去坐坐?”丁管家笑着说道。

  “想必这会儿知县大人正忙,我就不进去打扰了,只要心意送到就好。”苏凤章笑着说道,又说,“苏某还得去一趟文先生那边,就先告辞了。”

  “既然二公子还有安排,那我也不强求,等过几日再登门拜访。”丁管家笑呵呵的说道。

  目送他们的牛车离开,丁管家才往后衙走,心中暗道这苏家二公子倒是有成算,人虽没见到蔡大人,但礼物送到了,总能点个卯,让大人不至于忘了苏家。

  蔡大人为人仁善,心慈面软,看见礼物肯定就会回礼,这一回礼,苏家不是面子里子都有了,只是不知这苏二郎是有打算,还是无意为之。

  苏凤章确实是有意为之,知县大人的面子好用,但一年两年三年,若是一直没啥动静的话,恐怕早就过期了,既然如此,他自然得带动一下。

  苏二叔越发看不明白,问他:“丁管家请你进去,你怎么还不去?”

  苏凤章却笑道:“二叔,还不到时候,现在去了也没啥意思。”

  他还在守孝,书都还没读明白,这进去就算见到知县又能有什么用。

  苏二叔叹了口气,说:“现在你说的话我也听不明白了。”

  文先生的宅子距离县衙不算远,驾着马车也就一刻钟的功夫就到了。

  苏凤章拿着盒子跳下车:“二叔,我有些问题要请教文先生,说起来恐怕比较费时,您跟我一道儿进去吧?”

  苏二叔连忙说道:“我进去做什么,看见文先生我两条腿都哆嗦,不如这样吧,我顺道去城里头转转,买点东西,买好了就在城门口的大树下等你。”

  “那也行。”苏凤章知道苏二叔有些怕文先生,倒是也不逼着他一起去。

  叩响文家大门,很快门房就把苏凤章迎了进去,大约是有人吩咐过,他直接领着苏凤章到了文先生的书房外。

  “学生拜见先生。”在文先生面前,苏凤章表现的特别老实。

  文先生点了点头,一句废话也不说:“听竹儿说,你下定决心要科考了?”

  “正是如此,这些日子学生勤奋苦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子承父志。”苏凤章道。

  文先生听了这话倒是满意:“你有这个决心是好的,都说科举之路难如登天,十年寒窗无人问,但只要耐得住寂寞,坚持下去总有出头之日。”

  苏凤章也道:“正是如此,其实三百六十五行,每一行想要出头都不容易,读书是辛苦,但做其他的行当也辛苦,学生既然打定主意要科考,自然会一心一意,绝不动摇。”

  “好!”文先生难得露出几分笑意,“待你骑马游街,你父亲泉下有知也会欣慰。”

  骑马游街可是考中进士才有的待遇,文先生对他的期望值也太高了。

  “你写的时文我已经看过了,灵巧有余,沉稳不足。”文先生评价道。

  拉着苏凤章走到书桌前,文先生打开一叠纸,正是之前文竹送回来的那些时文卷子。

  如今这些卷子上多了密密麻麻的评语,显然这几日时间文先生都没有闲着,不但看过了,还逐字逐句的进行了批改。

  原主的记忆中对这位文先生的印象不乍地,毕竟这位十分严苛,说话刺人,但看到这些卷子,苏凤章心中却多了几分感动,要知道他现在可已经不是文先生的学生了。

  “你来看看这里。”文先生指着纸上其中一处。

  他瞧了苏凤章一眼,带着几分挑剔:“往日教你们的东西,只怕你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把?”

  苏凤章连忙汗颜:“都是学生的不是,当初年纪还小不懂事,只惦记着玩耍,书到用时方恨少,如今后悔也迟了。”

  他态度越是诚恳,文先生越是高兴,还说:“倒是也不算迟,我再教你一遍就是,也不费什么事情,只是这一次你可听好了。”

  苏凤章求之不得,打起全部精神来仔细听。

  文先生举人出生,又教书多年,甚至去参加过两次会试,只是可惜都落榜了,但不得不说他应试经验十分丰富,是个难得的好老师。

  当初苏典吏将苏凤章送到文先生这里,也是想要让儿子成才的,只可惜苏凤章不是那块料,读了许多年也没个成绩,反倒是拖累了文先生这边的风气。

  难得的是文先生并不计较他当初的顽劣,看过他的时文之后爱才心切。

  这会儿他一开口就停不下来,尤其是苏凤章是不是应一声,让他有接着说下去的欲望,可谓是酣畅淋漓。

  “时文对句法、句数都有规定,最好使用对仗的词句来写,虽说这不是明文规定,但通常而言考官会觉得的更加明晰,更容易被选中。”

  “你可以把一篇时文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出题、落下十个部分,一开始写一篇觉得为难,就分开来一块一块的克服,等都写得顺手了,再合在一起练习,这样以后一拿到时文,你就知道怎么下笔了……”

  第22章 指点

  “字数不宜太少,也不宜太多,六百字到七百字之间最佳。”

  “平仄对仗尤为重要,你这一点需要用心,看得出来文中主张是在了,但平仄却有些混乱,也是,之前读书的时候,你作诗也不太行,得多练练。”

  “还有这里,话过于直白,虽说锦绣文章风花雪月不行,但科举毕竟是科举,不说通篇引经据典文采斐然,但至少也不该这般浅白。”

  “待会儿你走的时候,把我屋里头那几本书拿去,多读,多看,最好能通读背诵。”

  “虽然明面上说科举只考四书五经,但多看一本书都是好的。”

  “难得才过了半年功夫,四书五经你倒是已经能够熟读背诵了,这一点从你的文章内就看得出来,光是这一点,你就比竹儿强多了。”

  “但也万不可骄傲自满,这只是下场最起码的要求,能背了也不能放下书本,每日读,每日看,每日背,将读书变得跟吃饭睡觉一样熟练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