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6节(1 / 2)





  “那我迟些再这么喊。你真好福气,这么靓的女儿还读书好,老世也是好脾性的善心人。”严阿婶那诚恳的态度, 赞了甘露又赞杨梓,令甘妈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

  杨梓看看甘露,羞得甘露的耳朵都红了,而他自己耳垂的红晕,也没比甘露好太多。

  甘妈妈看看俩人的情形,又缩回洗碗池那儿忙碌了。

  “老世,上班干不干活时间都做数算,那是给阿爷打工。我给老世干活,也是给自己做事,多做多得,怎么也比在田间除草轻松也挣得多。”严阿婶继续游说杨梓。

  杨梓很为难。

  甘露替他解围道:“阿婶,你明天先去体检,具体的工作时间怎么安排,我们看有多少人在下午还要点肠粉吃了。”

  “好。谢谢师奶。”严阿婶合掌对甘露致谢。然后从随身的包裹里翻出一个小小的保鲜袋,里面居然是上个月做的体检。

  她略微有些难为情地解释:“我想去做住家的保姆,体检都做好了,可人家又雇到比我年轻的了。唉!伺候瘫子也有人抢。还不如在老世这里多做几屉肠粉挣钱多呢。”

  既然严阿婶有体检单,还积极要求今天就上岗先适应适应,杨梓便让甘泉带她去七楼换工作服。可他没想到另外那两个女人也各有特长。

  爽利的赵阿婶见严阿婶先定下来,就学着严阿婶刚才那样,很积极地介绍自己说:“我煲的汤、熬的粥最靓。”

  另一个腼腆些的陈阿婶则在杨梓看向她才说:“我也会煲汤、熬粥,还会做一些家常点心,像萝卜糕、马蹄糕、玉米烙、姜汁糕、莲蓉包等,都非常好吃。”

  这都是广式早茶常见的糕点。

  赵阿婶赶紧补充:“这些我也都会做。家常菜就没有我不会的。”

  甘露莞尔,与杨梓相视而笑。

  杨梓便说:“陈阿婶,那一会儿你给我们做些点心尝尝。赵阿婶,煲汤已经有人了。你都会那些粥呢?”

  赵阿婶就答:“生滚粥是我最拿手的。一般的老火粥,就做得更好了。像咸骨粥,最适合这热天吃的,能降低夏日的燥热;皮蛋瘦肉粥,我能做到瘦肉嫩滑,粥水香糯;瑶柱粥,加菜干和海鲜什么的,我也都能做出各自不同的滋味。及第粥,生滚鱼片粥更是手到擒来。我还会做糖水。像陈皮绿豆沙,海带绿豆沙,莲子百合汤。”

  妇人接连报了好几种家常的糖水。生怕杨梓和甘露不用她。

  甘露就接着她的话说自己知道煲粥诀窍(免得被赵阿婶认为什么都不懂)。

  “咸骨粥要腌骨头。瑶柱粥要先泡干贝。你跟我来做个比较大众的皮蛋瘦肉粥吧,用生滚粥做底可以吗?”

  “可以。就是用的时间长。怎么也得三小时的。”赵阿婶还真不打怵上灶做生滚粥。

  陈阿婶看甘露要领赵阿婶走,立即就着急了,她站起来问:“老世,我现在给你做点心看。”

  “好啊。”

  杨梓带着陈阿婶跟在甘露的后面进了操作间,却见甘泉已经领了严阿婶回来。换了工作服的严阿婶,瘦削的脸上带着明显的喜色,一扫到店时那愁眉隐锁的忧心忡忡。

  “老世。”严阿婶客气地朝杨梓微微鞠躬。她还朝甘露行礼,只是没有再称呼甘露为师奶。她跟在杨梓要了牛肉、猪肉,预备做肠粉的馅料,守着菜墩梆梆梆地剁起来。

  甘露要给赵阿婶准备食材。便先问她:“阿婶,你准备拿什么做粥底?”

  赵阿婶就答:“有海鱼最好。没海鱼用河鱼也成,没有鱼用鸡肉也可以,再没有猪骨头都成。我这粥底是有什么材料就拿什么做,也不怕你们学会,这就是个辛苦活,要守着炉灶熬上几个小时,还要不停地搅。等好粥底熬出来了,再搭配什么都好吃。”

  甘露点头,赞道:“煲汤和熬粥都是功夫活。”

  “那自然了。”赵阿婶说着话,将丝苗米冲水后用盐腌起来。

  宋清辉帮甘露从冰柜里掏出七八条冰冻的红衫鱼,问赵阿婶:“这些鱼可以吗?”

  赵阿婶接过鱼看看说:“可以。”然后她在宋清辉的指点下,端鱼去后门的水龙头那儿劏洗。

  而那个腼腆的陈阿婶在杨梓给她看了库存材料后,先要了罐头装的玉米粒、青豆粒,还要十几个虾仁,她要做个玉米烙。然后她还跟杨梓商量:“老世,我看你这库存里有粘米粉、 虾米、冬菇、腊肠和腊肉,如果有芋头,我可以再做个香煎芋头糕。那个这天吃起来不上火。配上冰镇绿豆汤最是爽口了。”

  杨梓立即答应:“那我去菜市场和超市看看。”

  甘泉马上说:“杨哥,这大太阳的你出去,还不得一身汗的,你那些伤还没好呢。我替你去吧。”

  自然好了。

  不想陈阿婶叮嘱甘泉一句:“最好是荔浦芋头。那个粉糯,好吃。”

  甘泉会吃芋头糕,但他哪知道什么芋头是荔浦的啊。这几个年轻人就没有知道的。严阿婶见他要出去买东西,还提了剁肉的重刀,特意过来说:“泉仔,你帮我买两把香葱头,我一会儿喂肉馅要用。”

  甘妈妈见儿子比较懵,就走过来提醒儿子:“泉仔,你去超市或者菜市场先把卖芋头的都问一遍,是不是荔浦芋头。再问问市场管理员。我们也不会只在市场买一次菜的。”

  甘泉恍然大悟,朝杨梓晃晃手机就往店子的后门去。

  杨梓在后面喊他:“别忘记买香葱头。”

  陈阿婶不放心,她放下手里的活计,摘了才挂脖子上的围裙,追在甘泉的后面一起去菜市场了。

  杨梓得了闲空,就去改动堂食的流水牌。他郑重添上:斋肠粉、牛肉肠粉、猪肉肠粉、虾仁鸡蛋肠粉。回头看看赵阿婶腌的丝苗米,他又带着几分激动地添上生滚粥,皮蛋瘦肉粥。还在其下用小字注明:晚上7点开始供应。

  这几样填完,他十指交握,在心里说这样倒能很快把外婆的四季菜单启用了。

  赵阿婶把几条洗好的红杉鱼用厨房纸巾擦了水,下油锅煎到两面呈现金黄色,然后才满意放到深汤锅里加滚水,武火滚开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鱼汤逐渐变色,眼看着变成了奶白色。

  “好看吧。千炖豆腐万炖鱼。若不是时间太赶,这鱼汤炖上三个钟,再煲粥才够味呢。”

  杨梓含笑点头,只说:“若是早晨7点钟开始供应生滚粥,阿婶算算要几点起来?”

  赵阿婶掰着手指头倒算,然后“哎呀”一声,拍下大腿叹道:“那岂不是早上三点就得忙乎了?”

  杨梓见她那样,知道天天三点起床不现实,就安慰她说:“早上六点开始煮粥,8点开始供应的粥水就不用生滚粥了。咱们先准备两小时的生滚粥粥底,早上九点钟以后再提供生滚粥。来得及吗?”

  “来得及。我六点把米腌上,粥底八点半也好了,谢谢老世体贴。”赵阿婶发自内心地感谢杨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