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4章(1 / 2)





  太上见当时的各国诸候君主们,都不太明白传统文化中君道和臣道的原则,对当时的国君离道失德十分痛心。因此,他才发出无限感叹说:“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所谓“以身轻天下”的语意,是说他们不能自知修身、涵养心性的重要,犯了不知自重的错误,只图眼前攫(ju)取功利,不顾丧身失命的后果。因此,不但轻易失去了天下,同时也害了自己。君主身系国家民族命运的一国之主,责任重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百姓的家国性命,人民的幸福安宁,都寄托在明君身上。倘若国君不自尊自重,不以道德立身,不理民事,不为民着想,贪图个人享乐,必然失信于民,辜负民心,这便是国君“以身轻天下”之义。

  人身是一小天地,犹如一个国家,有君有臣有民,心为君主,为一身之统帅,五官五脏,四肢百骸(hi)皆称臣听命。心君道德厚重,正气充盈,全身皆应之以正,无疾无患,永久健康,这是以明心治身的太平盛世。空净师有句名言:“人心是个怪物”。这句话把人的后天主观识心解析得入木三分,既形象又生动。人心是个变色龙,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它可善可恶,可道可魔,可正可邪,可明可暗。可作正人君子,亦可成为不肖小人;可以登上天堂,也可以沉沦地狱。人的性命前途,人生的历程走势,全在人心一念之间的机关上。

  今之世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因各人禀性中的缺陷,故皆轻视道德,崇拜金钱万能,敬重物质至上,贪欲妄念难平。从而使身中的心君迷惑颠倒,失重就轻,昏暗不明,不能以德制妄,不能以正压邪,以致使体内小天地里的六贼施虐,阴魔作怪,身无宁日。心君既昏,身中之国必然导向无序化状态,出现恶性循环,欲望愈甚,妄心愈狂,言行失控,自造孽障,疾病丛生,损性害命,将上苍所赐、父母所养的身心性命白白糟踏,这才是典型的轻视生命于天下。长此以往,未有不自取其患的。人生来世,天理浑全,三宝在身,贵当难胜,身中何尝不是万乘之国。若身行轻躁,奢恣轻淫,不尊其气,不贵其形,不宝其命,不爱其神,自己作贱自己,自取败坏,将今生难得之人身性命轻抛轻撒,自轻自毁于天下,这正是人生最可悲、最可惜、最可叹之事!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轻则失臣”,国君乃一国之主,万人之上,众臣百官,诸王诸候,皆称臣伏首,百姓皆尊而贵之。就人身而言,心为一身之君,全身所有大小系统,大至五脏六腑,小至每个细胞,皆为心君之臣民。臣有辅君之责,当尽职尽忠,岂可失乎?假若为君嗜欲不节,昏暗无明,颠险不顾,正气不足,妄欲常动,不以静守,这是心君的自轻行为,其结果必然失去敬威,臣民不服,乃至丧权失国。这好比国君轻淫浮躁,不以厚重自持,失去尊严,民心不服,所以不能以礼使臣,百官必离心离德而去一样,都是轻视道德、不自律自重的恶果。故经言“轻则失臣”。

  所谓“躁则失君”,君有主宰国家之权,理一国之政,为百姓造福之责。国一日不可无君,岂可失乎?但国君若不能以德静守,荒淫无度,欺压百姓,必失去民心,人民必将抛弃他。人之大体,心君中立于身,行使主宰之职,岂可不以静重持正而主臣?假若轻举妄为,急剧忙迫,不知事之循序渐进规律,鲁莽行事,此即是“自躁”。自躁必然失君,好似国君不以镇静自守,不能居中立心,必然失去君之仪威。故言“躁则失君”。

  细想修心之事,亦与此义相同。心君若能泰定,本不可摇动。若心君多变,六神无主,身中之主人必定离位,识神必然乘隙作乱,五官、五脏、六腑的阴神主事,阴胜于阳,个个皆欺侮心君,致使身中之国,国乱民危,身中之天下,未有宁日。由此可知,轻躁是败身败国之祸根,静重是治国治身之本。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我有一个完整无瑕的身体的存在,志在为天下、为国家建功立业,造福人民。正因为有此身存在,就应该戒惧恐惧,燕然自处,游心于物欲之外,不图一己之私,而谋天下众生的利益,才不负天赋所生生命的价值。可是纵观历朝历代的君相们,大多都是只图眼前私利,而困于权势欲望享受之中,以身轻天下的安危而不能自拔,因此而引伸出太上有“奈何”的一叹!

  《庄子外篇》有“两臂重于天下”之说,看起来是为个人自私。但从人道而言,立身爱己,正是大有为于天下的开始,所以儒家才有“孝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戒言。不修身养身,又怎能担当起天下国家的大任呢?同时应知,人若无超然出世的修养,而贸然谈利益天下国家的大业,正是失其轻重权衡之处,此即所谓“轻则失臣,重则失君”的另一层含义。

  【本章说解】

  此章经旨显示:人当以静重自持,不可以轻躁而自失。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之主宰。圣人终日行道,不离辎重,虽处繁纷闹场之中,内心却平静如水,虽面对滚滚尘流,心中超然而不留一物。人心既为万乘之主,倘若不守静体,意马外驰,言行乖张,轻躁必失其德,妄动必失重根。失去重心,头重脚轻,焉有不栽跟斗之理?

  本章主要论述“重”与“静”的重要性,以“辎车”喻重,以“燕处”喻静,非指一端而言。诸如治国之居重驭轻,兵法之以静制动,人以清静治心身等等。道之体主静,道之用为动,天下万事,皆当本之以重,主之以静,方才不离体道。

  “动”与“静”是传统哲学观的重要范畴。万物皆是内静而外动,有动有静,以静为根,以动为变,以静制动,动而归根。故“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基本思想,不仅对哲学、医学、军事、政治、修真学、养生学、管理学等,都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其中的静中存养,动中省察,动静相济,以静为根,执两用中等辩证唯物思想,对修身养性也是极为重要的指导原则。

  上古圣贤,重以自持而道高天下,静以自养而德贯古今。心含太极之实理,身备阴阳之和气,蕴之为德行,用之为事业。由本而支,自源而流。鼓动之机,如和风时雨;感化之妙,似瑞日祥云。天下钦其德而无欺,万世被其化而不惑。此乃是“重以静”之明验。修道之人,若能以道德自重自静,不失之于轻,不失之于躁,则心身无不在修,处世应事无所不治。

  自然界处处皆有动静之理。树欲静而风欲动。当大风袭来之时,树枝树叶不得已而应,但应过即静;不得已而动,动过即停。此动此应,并非树的本意,而是树随风势,不得已而为之的自然现象,毫无后天有为造作的痕迹。修真人混迹世俗,必然面临腥风浊雨的侵袭,不可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也没有绝对的“世外桃园”躲清闲,而必须勇敢地去面对社会,接受风雨的磨炼与考验。像莲藕一样,根植污泥而不染,化腐朽为神奇。像树木一样,在风雨中学会动静自然。在日常工作、劳动、生活中,去体悟“随缘而遇,随遇而安”,“随风而动,应过即静”的动静之理。“树欲静而风不止”,“神好静而心扰之”。只要肉身在,就有识心欲望的萌生。所以修真人必须时时警戒自心,事事止欲生悔,学会以无驭有,在动中取静,在火中栽莲。待到养炼纯熟时,心中自会呈现“清风明月”,悠然自得。到那时,“任凭风浪起,稳坐度人船”,何愁不能达彼岸?

  袭明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

  “善行”即德心、德性与德行的结合表现。“善行无辙迹”,是说行真善、大善的人,从来都是在无心无欲,不留名,不图报,在别人不知不晓的情况下,做了大善事,却不留丝毫痕迹。

  天下之事,有善与不善;天下之德,有隐有显,有有形与无形。道的体性特点,体现于人身上就是德,显态为之德,隐态为之道。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它是内在的,含蓄的,是无意的自然流露。上德以无心为德,下德以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正如《清静经》所云:“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这种德行与德的本义甚远。

  德有四种境界:真德、玄德、阴德、显德。真德即上德,是道性与佛性的完美体现,是一种自然无为的真常之德,没有后天主观意识雕琢的痕迹,是德与道的完美自然结合。玄德也是一种最符合道性的表现,是通过高级全息生命体在隐态作功,而作用于显态世界的一种真善,此类善无表象踪迹可寻,符合自然之道。阴德是一种德心与德行的结合,施恩不图报,行善不留名,此种德行虽不完美,但它却是步入玄德的阶梯。显德者,也是徳心与德行的结合,由于有显的特点,易被人知晓而获得物质或口头感谢,使德性能量场出现等价交换,不能形成德性能量的积累。真德是空心无心的体现;玄德是明德的体现;阴德和显德都是心中尚有尘浊,尚有辙迹的表现。

  很多人行善图报,而且希望现报,此乃执德、无德的表现。有心行善不为德。有心行善好比车行有辙,人行留迹,皆是过而不化之痕。世人行善,多是用心刻意去行,唯恐人不知,或欲图人回报,心中仍有私,所以不能以物付物,事过仍念念不忘。行善积德者并非无报,其报在天,其报在道,报之于无形也。待到调神境界时,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就会逐步知晓。

  圣人行道,不下堂,不出门,便能德行天下,毫无辙迹。圣人之德行,非辙痕足迹之类有为之善可比拟。因圣人与万物浑化而相忘,不界篱墙,不分人我。事当行则行,时可行则行。圣人行大善之于天下,无声无息,无踪无影,天下人受其善德之恩,而不知其名,不知其行。圣人行大善,皆是不行之行,无心之行,合于自然。故山海不能挡,鬼神不能测;不知其始,不知其终。此即“善行无辙迹”之义。

  【善言无瑕谪(zh),】

  “瑕”,音xi,玉石上的赤色斑点。“谪”,即过失。“善言无瑕谪”,是说真正的善言,不会有毛病缺点,像无瑕疵(ci)的白玉那样洁白透亮,人人都会喜欢。

  这里所说的“善言无瑕谪”,是指有道的圣人,处事接物,言行举止,皆能因时顺理,自然而然。圣人之言,当言则言,言之合道,言之有益,言之有理,言之善时,所以其言毫无瑕谪。世俗间人的言语,有许多是违背天道之理的无稽之说。凡是无理之言,污语恶言,是非妄言,碎语闲言,恶语怨言,颠语狂言等,皆是不善之言,皆是有过可谪之言。惟圣人非道不言,非理不说,言不轻发,言出谨慎,言语平和,言如珠玉,虽言而无弊可谪,可作世人之楷模。圣人之言,言简而意深,辞约而理尽,其言可遍播天下,但无怨无恶,人皆信而行之,此即是“无瑕谪”之善言。

  修真人应知,即使是与人为善之言,说话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语言艺术,审时度势,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循循善诱,使之在善言中得到善的启发,而更加为善。即使对有缺点错误的人,也要以鼓励为主,在帮助树立信心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先辈们认为:“责善要切忌尽言”。“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即是帮助别人的“责善”之言,也要根据其人的具体情况,“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责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峭直,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助人为善,须带三分深厚,要给人留掩盖之路,启迪人悔悟之心,养人体面之余,犹如天地含蓄之和气,不可如急风暴雨,不可疾恶如仇。责人之过,必须先肯定其长处,待人喜悦时,则责善之言才容易被接受。假若言语不当,容易使人不悦,而产生逆反心理,即使善言也难以接受。

  善以言化人者,必须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容其所不及,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顺势开导,使其生愧悔之心而幡(fn)然改过。人非木石,未有不求上进者。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太上感应篇》中说:“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被降之祸。”可见善言中也有颇深的妙处,要做到“善言无谪”,更是一种修养的硬功夫。

  【善计不用筹策,】

  “计”即计谋。“善计”即符合自然道性的设想、规划、办法。“筹”者,筹备谋划之意。“策”者,策略也。“筹”与“策”是古代用木或竹削制而成的条片状物,用于计算和计数。上古时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纸张、算盘等计算手段,多是以绳、筹、策等简单工具记事。

  这里所说的“善计不用筹策”,是说古时的先辈们,都是善以道计事,运用先天无为智慧,守一而不移。凡事之来临,不用主观识心去筹策,而心中却落落有数,件件明白,该轻该重,该缓该急,有条有理,周密而全备。这就是“善计”。

  “善计”就是大道的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易经》、中医、阴阳、天文、地理、武术、艺术等领域,乃至用于军事方面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都是道之“善计”的应用。

  圣人之道,以一贯之,用之于天下,则万物之数不计而自知;圣人以无为用之于天下,则万事之理不较而自得。所以圣人对于物之当计,事之筹策,都是审时度势,揆(kui)之以理,度之以情,顺理而施,如情而止,宜多则多,当少则少,不须用心计的筹策之劳,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因应无心,物我俱化,绝非后天人心的筹谋所能比拟。圣人筹策天下大事,都是大机大用,皆有自然之理,无事无时不有无为之妙。在世人看来虽是不可穷之数,不能逆转之事,但在圣人看来,则是坐昭无遗,事物的来龙去脉,其发展变化的始终过程,都是一目了然,这正是常人难以知晓的圣人的大智慧所在。故曰“善计不用筹策。”

  世人用后天意识谋算行事,不筹算不能知其数之多少,非简策不能计其事之量度。奈何世人过度耗用精神,先天智慧多已丧失,所以凡事不得不以后天智识之心去筹策,机巧之心尽使,聪明机关算尽,欲尽周全无遗,唯恐有所闪失。但因不能以先天大智慧用事,最终也难以跳出后天有作有为的痕迹,难以摆脱阴阳五行的制约,难以尽知事物复杂的显隐变化过程。

  现代电脑的问世,这是人类智慧的外显延伸,这对人们认知自然真理,无疑是有益的帮助。但任何有形的计算工具,都有其后天的局限性。即使最先进的亿亿万次电子计算机,也难以准确计算出人体生命复杂的运化过程,更难以计算天体自然的变化规律。被称为现代尖端科学的电脑,虽对人类物质文明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较之圣人先天大智慧的无为善计来,仍有着天壤之别。

  世间聪明人不少,凡事都是用尽心机,绞尽脑汁,左盘右算,自认为已很周全,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俗人行事,多是从个人私心出发,以后天小聪明算计,故往往妄言妄行,难免违背天理自然,损人利己,造下业障而不知。

  常言道:“人算不如天算”。《太上感应篇》曰:“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可见做人做事,千万不敢亏心亏理,天理在人心,人心一刻不可离天理,否则就是背天而行,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报应,丝毫不爽。

  【善闭无关楗(jin)而不可开,】

  “关楗”,即门栓。横曰“关”,竖曰“楗”。世人皆知“关楗”可以关门,但不知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关楗”,也就是常人所说的“窍道”、“门道”。事物虽然没有有形的关楗,但却有事理的“关楗”。

  “善闭”者,是指善以道关闭情欲之门,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常关紧闭,不招六贼入侵,不受六害干扰,常处在无为清静之中。人身这座房舍,除常用六门之外,还有天门、地户、九关与众多窍穴信道,根据不同需要,有的需常开,有的需紧闭。常开者可与高维空间沟通,得到源源不断的能量补充;紧闭者不使体内能量向外泄漏,节约能源,以提高性命质量,同时也可以防止外邪的入侵,这就是修真、养生、健康长寿、长生久视之道。

  不仅世间的房舍居室有门有关楗,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其门户关楗,关楗之中又有最关楗,这个关楗就是道德,就是心性。天地万物,阴阳之道,唯有无心无为,才可以经常自由地进退于“消长之道”,通达利害成败之机。其中的密窍,虽神秘莫测,但有道之人以无心之道,常无心无门,所以心门无隙无间,无内无外。门户尚且没有,何处下手开关?故曰“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天地之间,惟有众妙之门,闭之而人不可知,开之而人不可见,天地造化之出入在于此,动静之阖辟在于此。其闭,闭不以门;其开,开不以户,唯在于无心无为。非仙佛圣真,不能出入此众妙之门。

  修行人若能心不摇动,意不散乱,善以道心闭情欲,善以静养守精神,守真固本,修心养德,则主人公即会大解脱、大自在。虽七情阴鬼终日妄撩乱,六欲内魔每时设险阻,也不能窥见其缝隙。我之心门无形无象,豁然像宇宙一般宽广无涯,又何须有门户之关楗?

  以道治国,德化天下,人人皆有道德,无匪盗窃贼,无内忧外患,则天下必然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泰民安,人民祥和幸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又何需关闭门户呢?若社会失去道德,人必滋生盗心,盗贼必然肆虐,虽有法规禁忌,贪污盗窃却屡见不鲜。即使壁墙高筑,铁质的防盗门、防盗网再坚固,也总有空隙可钻,更难防盗心之诈,这便是今之盗风难除的根本所在。孟子曰:“固国不以山谷之险。”以道德治国治身,就是“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的真义。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结”者,就是以道用事,以无心而结,方可结其心。虽不用绳索捆绑,虽人不可见、不可测,但却能结天地之精神天下之人。空愁妄想,劳累身心,好象用绳结物一样,枉费精神,终归是幻化,皆非善结之行。

  “善结”者,能结象数理气之造化,能结治国之纲纪,能结圣贤之事业。结天地之精神者,就是凝聚天地之灵气,用之于修心养身,重塑性命,了性了命。结象数理气之造化者,便可知吉凶之变化,可明阴阳之变易。结国之纲纪者,就可以明兴废,可以辨存亡。结圣贤之事业者,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无形之绳约,天地不能改,鬼神不能移,纲纪不能乱,事业不能违。此皆是圣贤善以道德结天下事之妙。故曰“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关于善闭宜结之事,对常人而言,则是不闭而乱,不结则散,而圣人外缘悉绝,内念不生,完完全全,虽无绳约之束缚,无关楗之防范,但心中与天地相合,无缝隙可乘,弥缝甚固,所以其关其结,皆不可开不可解也。不仅是天理浑全,无懈可击,其数也是顺乎自然之道,不掺杂人为之伪,纯是一片天然,所以圣人治天下之事,虽无有形的绳索捆绑,但天下谁能解开它呢?

  圣人顺天行道,为天下众生谋利益,所思所行,皆合自然之理,这就是“结”之意。圣人既行大道,得天道之助,一往直前,善始善终,绝不半途而废,无人能有阻挡,这就是“不可解”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