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6节(1 / 2)





  街道上除了商铺和小贩,也有一些农民拿着自家种的土特产进城卖,因为在街上叫卖会比卖给铺子贵一些。

  不过卖得最多的还是大白菜、萝卜之类的应季蔬菜,还有一些粗粮,都不多,估计几斤的样子。

  覃秀芳一路走过,都没想好买什么。她家还有二十斤粮食,加上每天的豆渣,够她一个人省着点吃个半个月。没买坛子之前,她不打算在家里囤太多的粮食,因为房子比较潮,怕粮食生霉坏了,也怕老鼠过来搬家。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许多花里胡哨的玩意儿,比如画糖人的小摊子、卖糖葫芦的小贩等等,引得小孩子们拉着大人的袖子非要买了才肯走。

  这些虽然在这个时代很罕见,但过几十年后,物质丰富了,都会变得不稀奇了。覃秀芳记得,以前推着沈一飞去公园或是广场散步的时候,经常看到卖这些的,也一样围着不少小孩子,想想还真是怀念。

  不自觉地弯起了唇,覃秀芳收回了目光,这些东西都是消耗品,现在的她还花不起,先挣钱要紧,看看其他的去吧。

  她要趁着这几年还允许摆摊的时候,赶紧攒够钱买一套房子。一是能帮助她留在城里,二来也是未来三四十年都是分房制,因为条件有限,分的房子都很小,几口之家分两三间屋的并不鲜见,一家子挤在巴掌大的地方,做个饭都转不过身,非常不方便。

  一路前行,覃秀芳又看到了提着鸡蛋叫卖的,这会儿鸡蛋是一只一只的卖,价格也不便宜,两元券一只。覃秀芳本来还觉得自己口袋里有好几十块的,这么一对比,又觉得钱太少了。

  走过两条街,她忽然看到一个脸上皮肤皱巴巴的老婆婆坐在街边喊:“卖豌豆了,卖豌豆了……”

  覃秀芳低头看了一眼,她拎了一个很旧的竹篮,篮子里都是麻豌豆。干豌豆煮在饭里并不好吃,还比不上红薯,不能当主食,更多的是做豌豆粉,可现在是冬天,天气冷没人吃凉粉,因而老婆婆的这豌豆并不好卖,她冻得两只手都红了也没卖出去。

  覃秀芳不免生出怜悯之心,她蹲下身抓起一把豌豆看了看,颗颗粒粒饱满,晒得也很干,而且很干净,没有石子也没有残余的壳。

  “姑娘,要豌豆吗?很便宜,我这里一共有八斤,算你15块,要吗?”老婆婆似乎看到了希望,赶紧将价格报了出来。

  确实便宜,现在一斤玉米都得四块,这不是一点点的便宜。

  覃秀芳说:“好,老婆婆,我买了,不过我没拿家伙。你等一下,我去买口坛子,装这些豌豆。你要不放心,就跟我一起去。”

  老婆婆答应了。

  两人去了卖坛子的铺子,覃秀芳挑了半天,最后选了一口能装五六十斤的坛子,付钱出门后,她把豌豆倒进了坛子里,将钱给了老婆婆。

  老婆婆接过钱后有些踌躇,问覃秀芳:“姑娘,你还要豌豆吗?”

  覃秀芳实在不忍占她便宜,就说:“老婆婆,豌豆泡涨了,发豆芽也蛮好吃的。你这样便宜卖了不划算,留着自己吃吧。”不然来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搞不好又要花数倍的钱去借粮食度日,这是农村的常态。

  老婆婆苦笑说:“我孙子身体不好,要看病,不然也不会拿来卖了。”

  “这样啊,我看看吧,你要是不急,过十天来找我,咱们再商量买豌豆的事。若是我还需要,就按照粗粮的价格算。”覃秀芳买这豌豆是另有用途,现在能不能赚钱她也不知道。若是赚了,她不介意捎带老婆婆一下,若是没赚,她也不可能自己都还没过好就做慈善当圣母去拯救别人。

  老婆婆一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成,姑娘,真是太谢谢你了。对了,你还要买坛子吗?”

  覃秀芳好笑地问:“怎么,你们家的坛子也要卖吗?”

  老婆婆摆手:“不是的,咱们村子旁边就有一家窑,专门烧各种缸和坛子,就你手里这么大的坛子,在咱们村子里买,能便宜一半。你要是愿意,下次我让我儿子给你捎一口过来。”

  这可真是个意外之喜,不管这豌豆能不能做成功,她都赚了,因为这口坛子她就花了26块钱,要是能便宜一半,那她以后得少花好几百。

  覃秀芳高兴极了:“好,我还要买不少,这样吧,暂时先不用,老婆婆,你十天后来找我,咱们再说这个事。”

  因为老婆婆记性不好,又不识字,最后两人约定在十天后的中午,老地方见,也就是今天老婆婆卖豌豆的地方。

  道别了老婆婆,覃秀芳抱着坛子回去,干劲更足了。她得赶紧挣钱,多挣一点,这样才能找个牛车一次将十几口坛子都给买回来,进行下一步的屯粮计划。

  奔着这个目标,回家后她就把豌豆淘洗干净,泡在了水里,八斤豌豆泡水后重量几乎能翻倍,也就是十五六斤。覃秀芳打算拿来做豆豉,许多人习惯用黄豆做豆豉,其实豌豆也可以做,而且做出来的豆豉味道不输豆子。

  不过豌豆泡涨的时间不短,估计现在泡好,明天差不多,正好卖完豆花回来就忙这个。

  覃秀芳弄完了这个,又将明早要的各种配料准备好,等天一黑就睡觉,天不亮,又赶紧爬起来忙活。

  有了第一天的经验,第二天,覃秀芳的速度更快了,虽然比前一天多了一斤豆子,但她还是只用了差不多的时间就把豆花做出来了。

  这次覃秀芳装了两个桶,在一侧桶的边缘挂上了装着调料的竹筒,另一只桶上挂空竹筒。她今天做的份两是昨天的两倍,覃秀芳怕杨林他们买不完。如果还有剩,她再沿街叫卖就是,能多卖一碗就多赚一碗的钱,实在有剩就送旅馆老板娘两碗,人家可是帮了她不少。

  覃秀芳美滋滋地打着算盘,到部队外的时候,天还没亮透,杨林他们没来,她就站在原地跺跺脚搓搓手取暖。

  等了约莫一二十分钟,杨林一行人拿着饭盒出来了。大冬天的,他们一个个竟然只穿了一件军绿色的背心,而且一点都不冷,脑门上都是汗,看得覃秀芳吃惊不已。

  看覃秀芳冻得鼻头发红,年纪大的那个说:“大妹子,你以后别这么早来了,六点半来就成,咱们刚好下操。”

  覃秀芳腼腆一笑:“好。”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没有手表,时间肯定估不了那么准,但明天可以看天色稍微迟一点出门。

  覃秀芳蹲在木桶旁,揭开盖子,豆花的热气扑面而来,她接过饭盒一个个的打,打一个收一个的钱。

  “各位同志,要什么料你们自己添加,都在竹筒里,甜的咸的都有,还有糖。”

  “好嘞,你这大妹子就是实诚,花生米也随便咱们吃。”话是这样说,但每个人都很自觉,只舀了一小勺碎花生米,等他们都买好了竹筒里还剩小半筒花生碎。

  覃秀芳有点感动,看来他们都挺喜欢吃炒花生米的,等她赚了钱,过年的时候,一人送一小纸包吧,就当感谢他们对自己生意的照顾。

  覃秀芳预料得不错,两桶豆花没卖完,还剩了一些,不多,估计也就六七碗的样子。时间还早,覃秀芳就挑着沿街叫卖,她想,自己也不能只指望着部队的这些人,他们总有吃腻的一天,又或许食堂哪天也改变口味呢,总得给自己多找一条路。

  昨天那个路口人虽然多,但效果并不好,覃秀芳不打算再去了,她换了个方向,一路走一路叫,都没人买,走着走着,到了医院。

  这次有人来了,一个老伯伯捏着钱过来:“闺女,你这豆花咋卖啊?”

  覃秀芳指着竹筒说:“三元一竹筒,要是你有饭盒,那打满饭盒,四元。”

  挺便宜的,老伯伯说:“你等一下,我去拿饭盒下来。”

  终于做成生意了,覃秀芳想,可能这年月住得起医院的不说非富即贵吧,但绝对不是穷人,所以舍得花钱,而食堂里估计不会天天供应豆花,因为人又不多,单独做这个太麻烦了。

  所以这里也是卖早点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