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云越往事第19节(1 / 2)





  第19章

  狩猎队伍一路前行,炎炎烈日,晒不着坐在车中的王公贵族,随行的人员顶上无遮挡,道阻且长,都走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

  越潜手腕扣着木枷,被一条绳索拴在牛车后头,牛车行程较缓慢,他的步伐也不快,但每一步都走得稳健。

  跟随牛车而行的两名厨子,见越潜毅力过人,心里舒了口气,本来还担心这名越奴身上有伤,走到半途会倒地不起。

  再酷热的天气,越潜都要下河捕鱼,再繁重的活,即便再累也得干,苑囿奴的生活艰苦,能存活的人,都有着异于常人的意志力。

  汗水从额头上滴落,披散的发湿漉漉如同落水,负伤的越潜并非感觉不到身体的不适,只是在他看来,这也不算什么。

  一名厨子拿只装水的皮壶,来到越潜跟前,他拔开软木盖,示意要喂水,越潜张开嘴,皮壶倾斜,冰凉的清水缓缓灌入喉中。

  出发前灵公子那句:“一路要将人看好”,不只有别让他跑了的意思,还有别让他累死渴死的意思。

  身为奴仆,最擅长观言察色。

  队伍仍在朝着寅都的方向前进,没有暂做休息的命令传达,国君丝毫不体恤跟车的随从。

  驾驭牛车的车夫扬起鞭子,拉车的大牛哞哞叫唤,它负重大,即便挨鞭,速度还是原先的速度。

  野兽不绝于耳的叫声不知何时消停了,道路已经从坡地变成平地,森林在前方渐渐稀疏,越潜直觉已经走出苑囿的范围。

  他扭头往后看,看到一条林道,林道消失于密林间,目光由低往高移动,他见到一座雾蒙蒙的大山,山峰直插云霄,那就是南山。

  不曾想到,会是以这种方式离开苑囿。

  路在前方,向着山脚下的村落延伸,村头麦田连片,田中耕作的百姓见到国君的车乘,战战兢兢伏跪在田埂旁。

  离开鸡犬相闻的村落,道路逐渐上升,并变得陡峭,队伍途径一处高地,此时已经能望见远方的城墙——那就是寅都,融国的都城。

  午后,队伍抵达寅都,穿过南城门,城中百姓沿道观看。

  越潜第一次进入寅都城内,城中房舍鳞次栉比,居民摩肩接踵,是座极为热闹繁华的都城。

  沿着通往宫殿方向的笔直大道前进,抬头就能看见融国王宫巍峨的建筑群,一栋高大的阙楼耸立在前。

  进城后,越潜便被侍卫从牛车上解开,手上的木枷也被除去,接着他被侍卫带到王宫附近的一个大院里,院墙规整,里头是数排低矮的房屋,有密密麻麻的房间。

  越潜见过这样的建筑,这是为王宫提供服务的下人居所。

  侍卫将越潜交给下房里的一名小吏,告知是灵公子的奴仆,务必要将人看好。

  小吏惴惴不安,叫上两人,押着越潜来到矮屋中的一个小单间。

  “咔嚓”一声,门被上锁,没多久,门外便寂静无声了。

  越潜打量囚他的小房间,房中有张木床,有席被、简陋而整洁。

  房间窄小,室内采光不大好,唯一的光线来源,是一面朝向庭院的小窗户。

  白日,居住在这里的人进王宫供差遣,黄昏才会回来,此时,周边十分寂静。

  越潜仰面躺在木床上,透过窗户,能看见院中的一棵老树,还有一小片天。

  还真像个小牢房。

  越潜幼年生活在云越国的都城里,清楚自己此时处境,都城都有高大而厚实的城墙,城门有重兵把守,戒备森严。

  逃无可逃。

  越潜在下房里住了两天,这两天,没有人要求他去做什么,也没人搭理他。每日两餐有人送饭,食物是豆饭和蔬瓜。

  越潜该吃吃,该睡睡。

  第二天,一名涓人来到下房,他是宫中的内侍,下房小吏对他毕恭毕敬。涓人传达国君命令,将越潜从小单间里带出来,并给他戴上脚镣。

  拖着脚镣,越潜被押上路,走了很长一段路,抵达城中一处作坊。

  作坊外头堆满竹材、木头,门口停靠一辆马车,车上装着一大捆竹简,还有数十枚用绳串住的木牍。

  这儿,是制作竹简与木牍的作坊。

  涓人将越潜交付管理作坊的官吏,表情严肃,嘱咐:“是越人,好好看管。”

  越潜颇有些意外,这三天里,他本以为等待自己的会是死亡。

  他是云越王之子,在融国苑囿里存活七年,是因为被遗忘了。而今来到融国政治中心,仍保有性命,说是侥幸,不如说他对敌人毫无威胁,甚至不屑杀他。

  宽恕源自绝对的自信,而非出自仁慈。

  进入作坊,当日就被安排干活,越潜与两名老奴负责用石片将竹木材剖开,进行粗加工,另有数名奴人,不停地将半成品的竹木板条,按用途削成不同规格,再刨磨,钻孔,穿绳。

  午后,作坊里仍是闷热,奴人低头劳作,监工在作坊里头走动巡视。

  监工巡视一番,站在凉风徐徐的后门乘凉。

  昭灵过来时,见到的便是这样的情景,作坊脏乱燥热,奴人默不作声干活,监工腰别鞭子,歪斜着肥胖的身躯,靠在后门歇息。

  从作坊干活的奴人之中,昭灵找到要找的人,那人坐在角落里,身影予人静穆之感,他手握石片,正在剖开一根竹材。

  回到寅都后,昭灵才知道他的名字,他叫越潜。

  越潜的身份和名字,与及被俘后的去处,被融国史官记载在一份名册里,有据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