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61章(1 / 2)





  她鲜艳的红甲死死扣住门槛,挣扎着不放,灰尘泪水泥泞不堪,苦苦哀嚎。

  王忠明见状不妙,使了眼色,就有宫人上前踩住她的手,那夏姬抓的紧,口里还呼喊着陛下不停,直到鲜血崩裂,竟是硬生生断下几根手指才松开。

  呼喊声骤然停止,几声闷响,殿内重归安静,霍玉已不知何时退下。

  段昭凌掀开帷幔,只见苏嫣惊恐地圆睁着双目,抱住锦被不放,这才微微缓和了脸色。

  “教你受惊了,是朕太过疏忽!”他满目厌憎,仿佛那被处死之人,蝼蚁不如。

  苏嫣脸色煞白,摸索着起身,偎在他臂侧,“段郎莫气,将这些衣物焚烧,嫣儿服侍你沐浴更衣罢。”

  夏姬被处死之快,震惊了后宫诸人,白日里还好生生地耀武扬威,怎地半夜就没了?

  除了摒弃她烂作的手段外,也暗自心惊,天子龙鳞不可逆,否则下场不堪设想…

  此事不可宣扬,波涛暗涌了几日,遂渐渐消亡,不多时,后宫里便已无人记起,曾经有夏姬这么一个人物。

  ----

  那一日苏嫣陪着林清清在葡萄花藤下静坐,就听婢子们窃声议论着,旁的没听清楚,只听见长乐王三个字。

  苏嫣将她们唤来,仔细盘问,才知是从淑妃处得了消息,说是久居漠南的长乐王近日便将还朝,以贺太后寿辰。

  那婢子们将长乐王传的神乎其神,多半入宫不久,并未见过长乐王本人。

  一说他长居边关,粗鲁雄壮如蛮夷莽汉,不见皇族尊贵之态,二说他骁勇善战,时常亲率部下屠城,失漠南胡虏闻风丧胆,乃将帅之才。

  主题多半是围绕着那长乐王的形貌展开,莫说是婢子,新入宫的妃嫔也从无人见过。

  可苏嫣却搜罗出些许仅存的记忆来,长乐王段昭烨乃姜太后次子,十三岁便封王拜候,可谓大气早成。

  十几年前,先帝在世时,破器重这小儿子,而姜太后更是出了名的疼爱次子,倒是冷落了还是太子的段昭凌。

  就在满朝称赞之时,那长乐王却急流勇退,于十五岁成人那一年,自请率兵远赴漠南,镇守边关。

  先帝大为不舍,姜太后更是哭得泪人儿一般,奈何小儿子意愿坚决,铁石不动。

  坚持之下,段昭烨便于十六岁那年春日,甲胄披身,策马离京,带走了浩浩荡荡的一骑兵马,留给天下人一袭绝尘刚毅的身影,亦留下不少晦涩的传闻。

  可不论传说何其玄妙,那长乐王自十年前踏出京城起,便再没回来过,先帝下葬时,他已军情如山,不得耽搁为由,只派回一列白马送葬,姜太后爱子心切,并未追究。

  再后来,段昭凌顺利登基,各位公主王爷皆分封疆土,走的走,散的散,都未能留在上京。

  苏嫣又用力回想,和段昭烨幼时曾有数次照面,只记得他还没去漠南之前,那模样亦是人中龙凤。

  最后一面,便是十六岁时京中送别,那时她还没出阁,爹爹已是朝中左宰,领着她登上高远的望风楼,亲眼瞧见那白马上的俊逸少年,头也不回地奔向远方。

  那一刻,她脑海里只有一个画面,草原上的雄鹰终于展翅高飞,去追寻属于他的天广地阔。

  段昭烨留给她的印象不多,却十分深刻,但那时她不会也才十五岁的年纪,早已倾心于段昭凌,旁的男子怎能瞧在眼里,唏嘘感慨之后,自是抛诸脑后罢了。

  可此次,不过是太后寿辰,竟能引得长乐王回京,实乃大大的意外。

  “嫣儿,想甚么这样出神?”林清清摘了一串葡萄,递到她眼前,苏嫣摸了摸鼻尖儿,笑道,“我在想,那长乐王可是当真如她们所言,是个三头六臂的奇人?”

  林清清掩帕一笑,“瞧将你吓得,左右过上半月就能见到了。”

  作者有话要说:为了弥补上一章的字数,这可是多么沉甸甸的一章啊!!!!

  ------

  看到很多留言,某繁其实有很多话想说。

  对于更新速度,我便啰嗦几句罢,某繁并非职业写手,亦不是学生时代,没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写文。

  当年大学时也曾写过一篇文,体会过那种一天24小时可以自由支配的感觉,那时确实是日更无压力的。

  可如今,每天晚上7点左右下班回家,吃饭等琐事过后至少八点钟。

  某繁很失败,天生速度慢,没有群里姐妹们一小时三千的时速,更悲催的是,只有1千,若要带上构思,只怕一千都不到。

  所以大家可能用一分钟就看完的一章,是我花了五个小时才写出来的,基本要耗掉我两个晚上。

  我不想说太多,不信的筒子姑妄听之,我只想说,每一章都是我的劳动成果,这个成果也许很微不足道,但花费我的精力,不亚于很多人的好几章文。

  我也追过文,知道那种急切想看下文的感觉,但也希望大家体谅我,有些事情超过我的极限,便做不来。

  最后,还是祝大家看文愉快吧~

  下章会有很重要的人物出现。。。。

  62春宫乱

  掖庭后宫忙着准备太后花甲笀宴,可谓极尽排场,便如同这炎炎夏日灼华,人人都赞当今陛下乃孝悌礼仪之君。

  各宫妃嫔争相献礼,恨不得寻来天底下最珍奇的异宝,以讨太后欢心,谁不知道皇上对他母后感情至深,能俘获太后的心,便离得宠不会太远。

  淑妃的龙凤攒珠玉屏,宜妃的南海红珊瑚头冠,贤妃的如意锦,德妃的金银绣,好似群芳争艳,不甘落后。

  林清清如今正得宠,太后对她的性子很是满意,倒比对那姚氏上心许多,林清清自然懂得分寸,便趁热打铁,时常往慈宁宫侍奉。

  苏嫣却最是淡然,兰若见自家小姐丝毫没有送礼的意思,不禁暗自提点。

  就在慈宁宫渐渐消停的时候,苏嫣便择一良日,只备下两匹扎染的阮烟罗,只身携了靖文同去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