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3节(2 / 2)


  “大姐,你尽管安心,我绝不让她受一丝委屈。”夏小清拍着胸脯说道。

  崔世君点头,她说道:“去吧,别误了时辰。”

  夏小清牵着崔世柔的手,他二人跟崔世君打了一声招呼,带人出了崔宅,崔世君一直站在门口,等到人走完了,发了一回怔,转身回屋。

  第63章

  崔世柔三朝回门, 新晋的二姑爷夏小清待她温柔体贴,崔家人看到他们小夫妻和睦恩爱, 自是放了心,宴客过后,家里还有许多杂事需得料理, 崔世雅帮着打理了两三日方才停妥, 趁着崔世柔回来,一家人聚了一日, 崔世雅夫妇二人收拾一番, 也该带着小元宵出城回家了,夏家离崔宅近, 崔世柔倒是多留了片刻,直到崔老姑姑回屋歇中觉, 崔世柔和崔家人打了一声招呼, 扶着夏小清的手回去了。

  一时,家里安静下来,各人忙完都回屋了, 崔世君却仍不得空闲, 她吃完中饭, 便在屋里和徐姨娘对账, 每年的人情往来不是小事,要是哪里弄错了, 丢脸不说, 兴许还会落下埋怨。

  徐姨娘的记性好, 请客时谁家来的甚么人,送了多少礼金,她记得一清二楚,崔世君一一登记入账,又算了两遍,扣除一应的支出花销,没想到另有结余的银子。

  这回办喜事没亏钱,崔世君心里欢喜,她给徐姨娘倒了一杯茶,笑着说道:“这些日子辛苦姨苦了。”

  徐姨娘抿嘴一笑,她看着崔世君,说道:“我哪里辛苦,倒是姑娘要忙着衙门里的公务,又要顾着家里的杂事,那才是真的辛苦呢。”

  当年徐姨娘来到崔家时,崔世君已经十来岁,开始懂得人情世故,她有自己的亲娘,自是对徐姨娘亲近不起来,后来林氏死后,徐姨娘照看她们姊妹几人,还要伺候老姑姑,崔世君哪怕没法当她是亲娘,心里仍是敬重她的。

  崔世君翻看账本,看到徐姨娘娘家随了十两银子的礼金,她放下手里的茶盅,对徐姨娘说道:“姨娘你那侄儿当差不到半年,料想手里也攒不下几个银子,再者家里那么多张嘴,何需叫他们随这么多礼金。”

  徐姨娘娘家的爹娘早死了,只剩下一个兄弟,侄儿侄女有五六个,加上小辈儿的侄孙,一家十几口人,光是吃穿嚼用就是一大笔花销,前几年徐家还闹过饥荒,徐姨娘时不时得贴补几个银子,这两年孩子们大了,又嫁了两个侄女,日子这才略微好过些。

  徐姨娘笑了笑,她道:“我何尝没劝,只说刚刚吃饱肚子,不用做那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我兄弟说要不是大姑娘关照,我侄儿哪里能得这么好的差事,他们既是知恩图报,大姑娘索性就全了他们这一片心意。”

  娘家能给自己长脸,徐姨娘心中也是十分欢喜,前几个月,徐家侄儿打听到狱神庙缺人,只苦于没有门路,那孩子比崔世君还小两岁,小时也曾读过一两年的书,他不甘心错过眼前这巧宗,舍下脸面求到崔世君面前来,崔世君一个小小的官媒,虽说插手不了狱神庙的事,好在她颇认得几个人,有她在中间牵线搭桥,徐家咬牙凑了几十两银子孝敬出去,没过多久,徐姨娘侄儿便在狱神庙当差。

  狱神庙那地方,成天跟犯人打交道,实则私底下的油水不少,不过等闲人家看不上这等的差事,徐家花了大钱才进了狱神庙的班子,岂能不想法子捞钱?是以这几个月,徐家日子好过多了。

  “我时常见了我侄儿,总要嘱咐他好生当差,不可丢了崔家的脸面,那孩子是个有成算的,在班头手下当差,腿脚还算勤快,听说班头有好事了,也会时时想着他呢。”

  崔世君抿嘴一笑,她是念着徐姨娘的份儿上,找人帮着打听了一下,事后徐家送了她一份谢礼,崔世君收下了,转头借着端午节送礼,又还了回去。

  要说徐家这一家老小,都是知羞识廉的人家,徐姨娘刚进崔家的门时,顶头还有一个当家主母林氏,徐家人怕叫徐姨娘为难,轻易不肯上门,徐家生计艰难,徐姨娘底私下拿自己的私房钱接济一二,林氏知道了,也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徐姨娘添下安哥儿,林氏得病去了,徐姨娘越发不叫他们过来走动。

  自打徐姨娘侄儿在狱神庙当差,徐家渐渐好过起来,先前崔世安考上秀才,崔家没有宴客,徐家还是送了礼,人倒是并没来,过后崔世君送了回礼,前几日崔世柔出嫁,徐家也是早早就打发儿子和儿媳送来礼金,徐姨娘想着他娘家能拿出十两的礼金,实属不容易,于是特意跟崔世君提起,崔世君也便正式给徐家下了帖子,请他们来吃酒。

  说了几句闲话,崔世君收起账本,和徐姨娘一起坐到东窗的炕上,徐姨娘见她似是有话要说,便静静的坐在她身旁,等她开口。

  崔世君望着徐姨娘,她握着徐姨娘的手,轻声说道:“这一眨眼,我娘也走了十几年,姨娘在崔家操劳小半辈子,我想和爹商议一下,将姨娘的名分扶正。”

  徐姨娘先是一楞,随后呆住,连话也不会说了。

  林氏死后三年,崔海正便有意将徐姨娘扶正,只是崔老姑姑不许,她那时年事已高,崔世君姊妹三人年龄尚小,崔老姑姑担忧自己一时有个三长两短,崔世君弹压不住徐氏,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此时崔世君旧话重提,惹得徐姨娘红了眼圈儿,低头默默垂泪。

  崔世君见她哭了,说道:“按理这事该由爹来和你说,不过他老人家的性子你是知道的,家里诸事不管,我私心想着安哥儿大了,往后究竟是不是走仕途,尚且没个定论,若是走仕途,咱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出身上叫他受人挑剔。”

  “再一则,安哥儿和陈家姑娘议亲,姨娘的身份扶正了,对安哥儿也好。”

  早些年,林氏没了,徐姨娘生下安哥儿,难免会有些小心思,可她性子本就老实软弱,况且崔家有崔老姑姑和崔世君镇着,崔海正当不了家,她就算有要强的心,也慢慢歇了,现今这天大的好事轮到她头上,徐姨娘哭得泪流满面,杏儿在外间听到哭声,探头看了一眼,崔世君朝她挥挥手,杏儿又缩回脖子。

  徐姨娘哭个不住,崔世君缓缓说道:“姨娘别哭了,你为崔家做的事,我和老姑姑都看在眼里,这都是你应得的。”

  哭了一阵,徐姨娘慢慢收声,她泪眼涟涟的看着崔世君,嘴里说道:“大姑娘,你如此为安哥儿着想,叫我怎么感激你呢。”

  崔世君说道:“他是我弟弟,我不向着他,谁向着他呢。”

  她宽慰了徐姨娘两句,便叫杏儿打水洗脸,一时,徐姨娘洗手净脸,待杏儿走后,徐姨娘想起崔老姑姑,又有些发愁,她犹豫了一下,说道:“老姑姑那里……”

  崔老姑姑不大管事,说的话却很有份量的,崔世君心知徐姨娘是怕崔老姑姑拦着,便道:“姨娘安心,我来跟老姑姑说,眼下老姑姑的大寿快到了,你只要她老人家的寿辰办得体面漂亮就是。”

  徐姨娘忙不迭的点着头,她道:“这事我记着呢,必不会出差错。”

  再过不久,就是崔老姑姑的大寿,先前就已说定要给老姑姑过寿,崔世君和徐姨娘说了几句作寿的事情,转而说起崔世安的亲事,她道:“等到老姑姑过完寿,我们就去陈家提亲,明年五月初八的日子不错,要是能定下来,也让姨娘早些做婆婆。”

  说到崔世安娶亲,徐姨娘脸上顿时喜笑颜开,她说:“不是我托懒,我如今上了年纪,身子骨比不得从前,眼看家里小一辈儿的孩子们大了,要是有人帮衬,我的确能轻省不少呢。”

  崔世君和徐姨娘的想得一样,陈家的姑娘她是见过的,性情温婉,又会读书认字,早些娶进门,再□□一年半载,就能帮着分担内宅的事情。

  娘俩儿两个一边喝茶,一边说起闲话,崔世君想起一件正事,她道:“今年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没落一场雪,只怕明年有虫害,姨娘过几日叫安哥儿往庄子上去一趟,叫佃户们早些做防备。”

  徐姨娘点头记下了,崔世君再没别的事吩咐,那徐姨娘便出了她的院子。

  过了两日,崔世君果然跟崔老姑姑提起扶正徐姨娘的事,崔老姑姑想着崔世安的前程,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不想崔海正却暗自气闷了几日,原来他当年想扶正徐姨娘,被崔老姑姑一口驳回,谁知崔世君一提,崔老姑姑就准了,两下一比,显得他在老姑姑心里的分量,还不如自己的女儿呢。

  挑了一个好日子,徐姨娘的文书重新换过,另请了她娘家的亲戚,并崔世柔和崔世雅回来吃了一顿饭,崔家三姊妹改口称她为太太,从今往后,徐家也要当作正经亲戚来走动。

  倒是崔世安从庄子上回来后,告诉崔世君,连积年的老农也说今年是个暖冬,明年只怕地里要减产,崔世君忧心了一回,特意嘱咐徐氏和她两个妹妹,要她们在家里多买些粮食存着,地里的庄稼减产,明年的米粮势必就要涨价了。

  第64章

  不提崔宅的家长里短, 且说清华山,霍云缓缓走在山间的小路上, 他刚从先帝栽种的梅林回来,山中清冷,往年这个时候, 梅花早就长出花苞, 而今年花枝上还是光秃秃一片,他每日来看三遍, 梅花却迟迟不开。

  正是隆冬, 草木一片萧瑟,霍云披着大髦衣裳站在山路上往回望, 山尽头一片雾茫茫的,甚么也看不清, 他沉默的立在山石上, 发了半日怔,最后踱着步子慢慢往回走。

  不到一盏茶的工夫,霍云回到观里, 就见一个小厮守在山门口, 那小厮儿看到霍云的身影, 脸上先是一喜, 随后低头一路小跑上前,他恭敬的说道:“老侯爷回来了。”

  这是前不久, 府里送到山上来的两个小厮, 只是霍云喜爱清静, 身边有火华这一个小厮就够了,送来的两个小厮一直守在外院,很少在霍云面前露脸。

  霍云出门时没带人,他见小厮等在山门处,问道:“甚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