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85节(1 / 2)





  第二日其实还是个艳阳天,没如苏温允说的一样,下一场大雨。

  然而开平二十九年,六月十四。

  早朝时,右相王诠上前一步,道:“自开平十九年起,南直隶、湖西诸省,年年税赋难收。臣有赋改二十三条,愿呈交陛下。”

  赵辅双眼中亮光一闪,他做出惊讶的神情,道:“哦,那朕倒是要看上一看。”

  大太监季福听了这话,立刻走下高殿,将王诠手中的奏折拿了上来,双手呈递给皇帝。赵辅翻开折子,目光游离地在上头扫视着。紫宸殿中,鸦雀无声,只听到赵辅翻折子的纸页声。

  当朝左相纪翁集垂目看地,不知在想些什么。

  左丞陈凌海目光狐疑地在王诠和纪翁集的身上扫视,默不作声。

  右丞徐毖则自然许多,这位三朝老臣淡定地高举玉笏,平视着赵辅的脚的位置,和平常上朝没什么两样,好像王诠只是呈上了一张向赵辅问好的折子。

  赵辅看完后,也没表露出异样,他将折子放在季福手捧的托盘里,道:“此事再议。”

  王诠:“是。”

  不过多时,早朝散了,百官离宫。

  然而左相纪翁集和右相王诠被皇帝单独叫走,去了垂拱殿,不知要说些什么。

  唐慎混在四品官员的队伍中,看着这两位当朝权臣离去的背影,目光平静,心中却百感交集。若是他此刻还是起居郎,今日是他在宫中当差,那他或许就可以知道今天赵辅在垂拱殿里,要对两位相公说什么秘密!

  然而,他不是!

  百官之中,户部右侍郎秦嗣离开皇宫时,伸出手,惊讶道:“咦,这是下雨了么?”

  作者有话要说:  小唐郎:想欺负我?有本事你就踩着王子丰的脸来打我呀,来啊来啊!

  隔壁老王:……【开始练字,纸上写满四个字——恃宠而骄!】

  第77章

  入了夏, 骤雨来得急, 去得也快。

  正式进了六月后, 天气一天比一天燥热。许是去年夏天下雨太多,将今年份的凉爽都用光了,今年的夏日格外酷热。勤政殿中, 四品官员们各个热得满头大汗,偏偏他们身处皇宫,乃是勤政殿政事堂的官, 必须注重仪容。所以哪怕热得浑身是汗, 他们也不能宽衣解带,只能闷不吭声地忍着。

  唐慎看完一本折子, 思索再三,在折子的最末用绿色的笔写下两行小字。

  把这本折子放进看完的那堆奏折里后, 唐慎又拿起一本折子。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认真看起来。

  “大人们, 喝绿豆汤了。”

  过了晌午,十几个官差抬着一缸缸绿豆汤,进了屋子。

  众官齐齐松了口气, 开始喝绿豆汤。这绿豆汤中没放任何汤, 尝起来其实略苦,可到了这时候,有一碗绿豆汤解暑,已经是美味至极。

  喝完绿豆汤,唐慎正要继续办差, 就见一个官差捧着托盘,将一叠奏折放到他的桌上。

  官差道:“唐大人,遵徐相公令,今日起您主要便看西北来的军报。”

  唐慎动作一顿,抬头道:“听徐相公令。”

  到了晚上要下衙时,徐毖将唐慎喊过去,道:“今日西北的军报看得如何了?”

  唐慎微微低头,恭敬道:“下官以往看的多是各地官员呈报上京的折子,今日初看西北来的军报,一时还未适应。请相公放心,明日下官定能做得好些。”

  徐毖笑道:“唐大人去过刺州,见过那条刺州官道。你也定然知道,修这三条官道的目的不仅仅是通商往来,更是军情储备。此事很多人都有猜测,你也不用意外,我自然是知晓的。然而朝堂中的百官能猜测到一些端倪,辽人未尝不能。年初,辽人犯禁,一伙自称山匪的辽人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幽州城中,犯了命案。西北不容易,西北的军情更是重要。你要仔细看着。”

  唐慎目光平静地看着地面,道:“是。”

  离开勤政殿,唐慎回忆起今天自己看到的那些西北军报。

  徐毖说的没错,今年西北的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不仅仅是幽州,从幽州往东,一路到刺州,都有辽人犯禁的倾向。

  地方官员呈报上来的折子,大多是向皇帝说地方上发生的大事,甚至是官员们为了讨好皇帝,特意写上一封奏折,千里迢迢送过来拍马屁。

  “但我如果看西北军报,此后便不再知晓地方上的事了。”

  唐慎心中自有思绪。

  不是说各地官员写的奏折都会送到唐慎这儿,让他看。但是现在他是彻彻底底一本折子都看不到了。

  徐毖的行为让唐慎起了疑心,但当下他也想不出什么头绪。

  没过几日,六月上旬右相王诠在早朝上呈报的那张折子,就显出了效果。

  六月廿九,早朝时,紫宸殿中。

  王诠再上前一步,道:“自先帝起,因大宋与辽国交战不断,军中粮饷需求甚多,故国库空虚已久。但开平十年,我大宋与辽国签订和平契约,自此十九年来,两国各自而治,互不相犯。百姓重税,因战乱起。如今天下太平,当有所改变。”

  这话一落地,一人出声道:“王大人,此话不妥吧。虽说我大宋与辽国相安无事十九载,但每一年,辽人都虎视眈眈。辽人的狼子野心,世人皆知!若随便减少了军中粮饷,一旦有变,谁能承担?”

  说话的是武官中的一个三品将军。

  大宋的武官大多在各地守卫边疆,管理各地的军队。留在盛京的武官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但正是这些人,从来不畏惧权臣的威势,哪怕是一个三品参将都敢和王诠叫板。

  王诠也没生气,他闷哼一声,道:“赵将军,我何曾说过要克扣军中粮饷?”

  赵将军:“咦,那你是什么意思?”

  王诠不再理他,而是对赵辅作揖行礼,道:“臣请陛下,宣臣之赋改二十三条!”